“鏡·相——中國古代銅鏡展”將于2023年3月4日在河北博物院北區15、16號展廳開展。 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常用具,目前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于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,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。 “千秋萬歲”銘龍紋葵花鏡 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鏡雖微物,卻承大道。銅鏡中蘊藏著應時而變的審美情趣、道德倫理、宗教情懷,既有以天圓地方、四神八卦、十二地支等為內容的宇宙觀,涵括日月山川、花草樹木、飛禽走獸、游魚蟲蝶的萬物皆有靈的自然觀,也有以福祿壽喜、姻緣愛情、吉祥平安為追求的人生觀。銅鏡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,還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發展水平。種類豐富、制作精良、技藝精湛的銅鏡,蘊含著豐富的中國精神與中國智慧。 龍鳳紋鏡 戰國 上海博物館藏 本展覽是河北博物院2023年度首個原創展覽,展出文物269件。以河北博物院藏銅鏡為依托,匯聚了上海博物館、陜西歷史博物館、揚州博物館、徐州博物館、定州市博物館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7家文博單位的銅鏡精品。展覽使用圖片80余張,制作原創視頻4段,引用古詩詞30余首、文獻80余條、典故40余條,闡釋了古人是如何照容、銅鏡的起源與制作、銅鏡里的世俗人情以及銅鏡里的宗教觀念等故事。 仙人福鹿鏡 北宋 河北博物院藏 展覽分為“當窗理鬢 對鏡貼花”“粉以玄錫 光如日月”“寫規萬物 鑒面鑒心”“凡塵氣象 百味人生”“與天同壽 永恒之思”五個部分,打破傳統的時間脈絡,對銅鏡文化內涵進行解構,重點講述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,闡釋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識,充分展現蘊含在銅鏡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通過場景構建、空間設置等讓公眾對銅鏡的認知從表象到內涵、從微觀到宏觀,達到“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”的效果。 “長宜子孫”銘云雷連弧紋鏡 東漢 定州市博物館藏 展覽將持續開放至2023年6月2日。 (圖片由河北博物院提供) |
作者:河北文化網 |
微信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