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化報駐河北記者 李秋云 山西大同渾源縣,讓世人皆知的是,它位于道教圣地北岳恒山腳下,因桑干河支流渾河在此發源而得名,又因有著選址驚險、世所罕見的懸空寺而名聲在外。然而待真正踏足于此,很多人對渾源的了解,卻是從一份普普通通的涼粉開始的。 這看著不起眼的涼粉,已有數百年的歷史,堪稱北岳一絕,制作技藝先后被列入大同市、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 一碗涼粉,南北皆有,各有韻味。與南方以米面為原料制作的涼粉不同,渾源涼粉是北方涼粉的典型代表,由土豆淀粉加上適量的明礬,用水攪成糊狀,在灶火上加熱后凝固而成。渾源縣城的街面上隨處可見涼粉攤子,見客進來,攤主邊招呼邊麻利地從小水缸里托起一團顫巍巍、軟嫩嫩的透明涼粉,熟練切成條兒碼進碗里。一勺老陳醋、幾滴香油,澆上特制的澆頭,再抓幾顆炸得酥脆的蓮花豆和一把切好的面筋、豆腐干,末了,是一勺紅彤彤的辣椒油和小蔥花。一通操作下來,看得人眼花繚亂,沒等看仔細,面前便已放上了一碗地道的渾源涼粉。 渾源涼粉涼爽,能解暑氣,滑嫩至極根本無法用筷子夾住,只能低頭湊到碗邊一股腦地將涼粉撥進口中。凌厲的料汁長驅直入,涼粉涼絲絲地與唇舌碰撞,辛辣鮮香的佐料耐嚼些,“咯吱咯吱”嚼得滿口留香。辣香在味蕾緩緩釋開,食客意猶未盡地仰頭將湯料灌下肚,一碗下來胃口大開,回味無窮。于是在渾源縣,吃涼粉成了“喝涼粉”,渾源涼粉也有了“連吃帶喝,解饑解渴”的說法。 簡單的食物開啟這趟旅程,香、鮮、滑、辣的舌尖感受成了探索渾源文化的第一印象。隨后,不管是奇峰聳立、氣勢磅礴的北岳恒山,還是棧道飛架、廊腰縵回的懸空寺,無論去到何處,渾源總會一次又一次超出游人預期。
“天地有五岳,恒岳居其北。巖巒疊萬重,詭怪浩難測?!边@座東西綿延500余里的大山,是國家地理重要標志,歷史上曾承擔國之重任,既是阻隔外族侵擾的北疆軍事重地,也是歷代帝王祭祀江山的圣地。 在其山腳下,始終鎮守于此的渾源擁有1000余年建城史。據史料記載,唐朝始用渾源縣名,五代后唐天成年間,因躲避水患,古城遷至恒山腳下這塊龜背狀的高地。建城時,按龜狀呈八邊形,城內街道傾斜,如蛇行,故被稱為“龜城蛇街”。 時光流淌,如今渾源古城內街巷悠悠,庭院深深,金代圓覺寺磚塔、元代永安寺名剎、元代擴建文廟勝景等歷史文化財富歷久彌新。渾源州署展示明清官府風華,氣度恢弘,傳承有序;麻家大院、栗家府大院、田家大院等60多處明清大院,以及縱橫交錯的古街古巷,訴說歲月滄桑,傳遞歷史溫情。 白天的渾源古城是喧囂的。到了夜晚,漫步在渾源古城的街巷,歷史堆積沉淀下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,仿佛回到古代的歷史場景中。不知千年前的古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,但當下的渾源古城,“圍爐夜話”愈發興起,文化與生活,在這里得到很好的默契:約三五知己,到古城深處邂逅若干同道中人,圍爐品茶,談天談地談人生,談古往今來,談歲月靜好,間或自助燒烤,聽茶湯漸沸,聞茶香漸濃。正可謂,“雪液清甘漲井泉,自攜茶灶就烹煎。一毫無復關心事,不枉人間住百年”。 古城內的慢生活訴說著這座城的詩意與情調,而在距此僅5.3公里外,“天下一絕”懸空寺以莊嚴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建筑美學與古城南北照應,珠聯璧合,兼容并蓄。 懸空寺,始建于北魏后期,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,上載危巖,下臨深谷,樓閣懸空,結構奇巧,人間喧囂難以觸及。懸空寺地位獨特,集佛、道、儒三教于一體。相傳,其本名為“玄空閣”,既有道教“玄”之教理,又含佛教“空”之教義。后來因其附于峭壁之上,故取了“懸空寺”這一貼切又與原名諧音的名字。 崖壁起廟宇,窟中結佛心,懸空寺的建造者既是最高明的建筑大師,又是最虔誠的宗教信徒。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,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,樓閣間以棧道相通,背倚陡峭的絕壁,下臨深谷。攀于懸空寺棧道,不禁屏住呼吸,生怕擾了這方清凈之地。 近年來,渾源縣對恒山景區、懸空寺、湯頭溫泉、神溪濕地等核心景區全面提檔升級,還開辟了長達80多公里、貫通恒山13個子景區的戶外探險休閑體驗路——“探岳之旅”天路,成了全國自駕愛好者的打卡勝地。 來渾源,從一碗涼爽的渾源涼粉開啟旅程,既可感受回歸自然的悠然,領略崇山峻嶺的雄奇;也能欣賞奇花異草的絢麗,品味山寺廟宇的厚重。沿途破兌臼村、東葫蘆頭村、上達枝村、凈石村、二嶺村等一批民俗旅游村和民俗客棧,讓旅途得到休整,感受不同于別處的悠閑慢生活。 來渾源,感受一碗涼粉“喝”出的詩意與情調。
|
作者:李秋云 |
微信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