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家石頭村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城微水鎮西南約十五公里處,建于明朝成化年間,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。據說是明代著名政治家、民族英雄于謙的后裔居所。村中現存四合樓院、于氏宗祠、清涼閣、觀音閣、真武廟、大王廟、古戲臺、全神廟以及風格多樣的民居建筑,成為北方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建筑精華。 于家先祖、民族英雄于謙,性格剛直,為官清廉,他的名作《石灰吟》流傳千古?!扒уN萬鑿出深山,烈火焚燒若等閑。粉骨碎身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”,于謙的一生和他筆下的石灰是何其相似!因清廉而屢受官場排擠,尤其是“土木堡”一戰,因未力保淪為人質的明英宗,致使重新回朝登位的明英宗懷恨在心。再加上同僚的誣陷迫害,景泰八年,明英宗編織罪名,把時任兵部尚書的少保于謙下獄,隨即斬首,并棄尸街頭。于謙家族被抄,家人被充軍邊疆。其一子為躲避追殺,逃往太行山深處隱居,生有三子一于有道、于東道、于南道,從此隱逸在太行深山的石頭村。據說這就是于謙之長孫于有道的繁衍生息之地,代代相傳,至今已經24代了。 走進石頭村,只見六街七巷十八胡同,幽長的小巷縱橫交錯,家家相接,戶戶相連,有深宅大院,高房繡樓;有古廟古閣,亭臺戲樓……整個村落規劃有序,自成一道迷人的風景。 石頭村地勢低洼,真的是“不到村口不見村”,可一轉角兒,石頭村的標志性建筑一一清涼閣便“迎面而來”,石壁石墻,石階石臺,石欄石碑,石洞石龕……錯落有致,氣宇軒昂,非常震撼。 這座清涼閣,是三層樓閣。據傳是于謙后人于喜春一人所建。令人奇特的是整個樓閣不打根基,不填輔料,以天然巖石為基礎,旱地拔起,石料不經雕琢,只根據形狀壘砌而成,似券非券、似塔非塔。三層清涼閣,盤根錯節、粗狂奔放、古拙質樸。雖遭遇歲月腐蝕與消磨,依然巋然不動,愈顯滄桑厚重,成為于家石頭村標志性建筑。 據說,清涼閣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,歷時25年之久。萬余斤重的巨石,就地全砌,憑一人之力,著實令人驚訝。清涼亭拱門處,有兩塊凸出的石頭,傳說當年壘砌閣樓時,有個好事之人看這塊石頭凸出不平,就用木棍支撐了一下,本意是好的,沒想到把正在忙碌的于喜春的手臂擠破了,血滴落下來,滲進石頭里,從此雨水沖刷不去,不久于喜春因為破傷風去世了,只留下建到二層的石閣,后人便在大量石塊中輔以少量磚木,混建而成第三層,也就建成了今天看到的三層石閣。 于家村現存石頭房屋4000多間,石頭街道3000多米,石頭用具2000多件,在村口還建有石頭博物館。漫步在村中,放眼皆是石樓石閣、石房石院、石桌石凳、石碾石磨、石街石巷、石橋石欄、還有一面面石墻,一道道石壩……讓人讀到,這是一部用石頭書寫的村落史詩,也是在用石頭抒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與傳奇,也不愧為是真正的“石頭藝術博物館”。 五百多年歲月悠悠,歷經春風秋月,見證歲月滄桑。于家后人在于謙精神的感召下,在這里憑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,用滿山石頭壘砌自己的家園,用一顆顆豆大的汗水滴落在每塊石頭上,開一方鄉土,繁衍生息,開枝散葉,由幾戶人家,發展到一個石頭村落。 撫摸著厚厚石墻,行走在石頭街巷,依次尋訪于謙紀念館、古戲樓、古井、觀音閣、六街七巷十八胡同……綿延的石墻灰瓦、精致飛檐斗拱,令人肅然起敬、贊嘆稱奇,這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,構建著古村落的精致與樸拙,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過往煙云。 |
作者:孔潤常/文 許會生/攝影 |
微信
微博
下一頁:河北平鄉:紅色剪紙頌黨恩